2018-05-25
跑步運動傷害專欄 跑鞋的跟尖差(heel-to-toe drop),有差嗎?
文/凃俐雯 醫師
最近有一齣關於跑步的日劇"陸王",這齣劇的主角是一雙馬拉松跑鞋,而“陸王”就是這雙跑鞋的名字,一個老舊的足袋工廠為了轉型而開始製嘗試造馬拉松跑鞋,因而開始研究跑鞋與跑姿的關係,跑鞋各部分的材質對跑步的影響,貫穿劇中的主要概念就是鞋跟較厚的鞋子,會讓人在跑步時不知不覺習慣足跟先落地,而鞋跟較薄的鞋子,則會引導人自然而然的使用中足先落地的跑姿,然而,足跟先落地的跑姿運動傷害比較多,因此,劇中某個馬拉松選手一開始穿較厚底的跑鞋,但在某次馬拉松比賽大腿受傷之後,一直無法完全恢復,最後是因為改穿了“陸王”,跑步姿勢因應鞋子自然而然改成了中足先落地,之後才能恢復健康並且不斷突破成績,這齣日劇中的一些跑步知識的設定,的確是非常有根據的,相信跑者們看了會非常有共鳴。
(下圖:Heel-to-toe drop與跑姿的關係,由左至右是鞋子的跟尖差從大到小,可以發現跟尖差越大的跑鞋,跑姿會比較偏向于後足跟先觸地,而跟尖差越小,就會比較偏向前足先觸地。ref: https://www.projectunited.com.au/2015/07/24/the-united-shoe-v1-0-review/)
在跑步的世界裡,關於跑姿與跑鞋的研究已經非常多多,包括近來最流行的赤足跑法,前足跑法,中足跑法的等等,不管是鞋子中底的硬度或者跑步動作控制等等,每當一個跑步學派興起或者某種跑鞋開始流行的時候,常常就會開始出現相關的跑步運動傷害,例如: 當初前足跑法(姿勢跑法)剛開始流行的那一陣子,鵝掌肌與髕腱發炎,或者大腿小腿肌肉痠痛不已的人就會增加;當跑者們開始想要突破跑步成績,就不能不重視跑步的能量轉換效率,於是,薄底輕量化的馬拉松鞋就流行起來,一段時間之後,腳底筋膜炎與阿基里斯肌腱炎的跑者就慢慢增加;雖然說輕薄的鞋子會有問題,但也不是說強調厚底與避震的跑鞋就比較安全,因為如果鞋子的後跟底(stack)太厚的話,跑步過程中當腳觸地的時候,會產生內翻(pronation)過度,跑量不大就還好,如果跑量很大的話,就容易導致脛候肌肌腱發炎或者夾脛症等等問題。
(下圖:鞋跟尖差與身體姿勢的可能關係, ref: https://www.mortonsneuroma.com/what-shoes-should-i-wear-for-mortons-neuroma/)
跑步本然就是一件複雜的事情,變動因素包括跑者的身體素質,例如:肌力、柔軟度、體重等,再加上跑姿,跑鞋,跑道,跑量,暖身與收操等等,這些都會影響跑步運動傷害的發生率。然而,這次要來看這篇論文(Influence of the Heel-to-Toe Drop of Standard cushioned running shoes on injury risk in Leisure-Time Runners),這篇非常專注地討論單一變因,那就是鞋跟厚度與鞋尖厚度的高低差(Heel-to-Toe drop),會不會與跑步運動傷害有關? 還有哪種程度的跑者,適合哪種程度的鞋跟尖高低差。
赤足跑法的鞋子強調低的鞋跟尖差,大約是0-8mm,而傳統跑鞋的鞋跟尖差都比較高,大概是10-12mm,在跑步的步態分析中,可以發現穿著"高鞋跟尖差"比穿"低鞋跟尖差"跑鞋的人: (1)落地時,腳跟與地面的角度會比較大(也就是rearfoot pronation比較多);(2) 在腳落地的過程中,膝蓋彎曲的角度比較小;(3) 在站立中期,腳踝背曲的角度比較小。但是,赤足跑法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,有研究發現赤足派的跑者,運動傷害風險其實比穿一般跑鞋還要高。即使有這些爭辯,但是,過去並沒有專注於鞋跟尖差的比較研究。
(下圖:不同部位觸地的足部生物力學關係。ref: https://www.eastbay.com/arc/default.cfm?article=knowledgebase_running_technique_healtoforefootdrop&cm_re=ARC-_-articlecontent-_-Runningtechniquehealtoforefootdrop)
因此,這個研究募集了806個休閒跑者來參與實驗,首先要詳細的填寫過去跑步的習慣頻率或者運動傷害等,排除一年內穿過鞋跟尖差小於4mm者,身體狀態不適合跑步者,一年內有手術者,以及穿著矯正鞋墊者,只剩下577人,隨機分成三組,包括低鞋跟尖差兩組(鞋跟21mm與鞋尖21mm差0mm,稱為D0,鞋跟21mm與鞋尖15mm差6mm,稱為D6),與高鞋跟尖差一組(鞋跟24mm與鞋尖14mm差10mm,稱為D10),受試者需要穿著被分配到的鞋款跑步,並且每周至少要跑步一次,為期六個月的時間,需要將跑步的次數、時間、距離與運動傷害記錄起來,這個研究的過程中有24個人因為沒上傳跑步紀錄而被排除。
(下圖:鞋跟尖差 heel-to-toe drop。ref: http://altitude-blog.com/en/run-pain-free-indd/)
這個研究的受試者,整體來說大約每1000個小時的跑步會產生10.33個運動傷害,而過去的研究顯示初學者大約每1000個小時會產生17.8個運動傷害,休閒跑者大約每1000個小時會產生7.7個運動傷害,而這個研究所蒐集的族群大概就介在初學者與休閒跑者之間。根據跑者上傳的紀錄發現,總共有136個人發生運動傷害,大概佔25%,分組的運動傷害發生率大概是D10:21.6%,D6:27.4%,D0:24.6%,但是,這三組不同的鞋跟尖差對於運動傷害的發生比例,並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。
因此,根據這篇研究的結果,對於休閒跑者來說,鞋跟尖差與跑步運動傷害並沒有相關性,但是,如果將跑者以跑步平率或規律來區分的話,則會有不同的發現,對於偶爾跑一下的跑者(occasional runner定義:過去一年內,規律跑步時間小於六個月)來說,穿低鞋跟尖差(D0 and D6)的跑鞋,運動傷害的發生機率比較低,反之,對於規律跑者(regular runner定義:過去一年內,規律跑步的時間大於六個月)來說,穿低鞋跟尖差(D0 and D6)的跑鞋,運動傷害的發生機率比較高。
總之,這篇研究指出,即使整體來說鞋跟尖差與運動傷害的相關性沒有統計上的意義,但是,這可能是因為每個跑者的特質不同所導致,因此,細分下來的話,反而是偶爾跑步的人可以穿低鞋跟尖差的跑鞋,但是,規律跑者如果穿低鞋跟尖差跑鞋,發生運動傷害的風險就比較高。不過,這也可能是因為規律跑者的跑量比較大,也可能是因為規律跑者還沒習慣低鞋跟尖差的跑鞋所導致。
所以呢,筆者給大家的建議是,如果你是規律慢跑的休閒型跑者,就應該要具備兩種鞋,平常在田徑場軟的跑道上或者參加比賽的時候,就穿低鞋跟尖差的,但是,如果跑量已經累積太多,或者在柏油路上跑的時間比較多的話,就應該換穿高鞋跟尖差的,兩種鞋子互換,可以讓下肢不同的肌肉群分別出來工作,或許就可以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率。如果你只是跑步初學者,跑步的時間也不多,大部分的時間都去田徑場跑步,那建議你可以嘗試低鞋跟尖差的跑鞋,鍛鍊鍛鍊一下小腿肌肉,也順便可以矯正調整一下跑姿。不過還是一句話,如果不舒服,千萬不要忍痛繼續跑,還是要看醫生做治療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