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6-18

運動疲勞監測 為什麼要監測訓練量與疲勞指標?(四)

作者:凃俐雯醫師

 

這一章讓我們必須回過頭來,從最基本的訓練原理開始講起,才能銜接後續訓練量的計算,首先,訓練是不是“有練就有,沒練就沒有”呢?其實,並非如此,正確的來說應該是“有練不一定有,沒練一定沒有”,主要的原因就是練的過頭會有反效果,甚至等於打掉重練,而且如果因為疲勞而受傷的話,根本就是掉到深淵之後,在慢慢爬起來的艱苦過程。

 

下圖是最重要的訓練原則,「訓練與適應」的經典圖形,在訓練之後,我們的體適能狀態會經歷一段下降期(粉紅色區域),接著,身體會自動慢慢修復,也就是恢復期(紅色區域),然後,會進到超補償期(黃色區域),在這個時期,身體會因為訓練的刺激而產生一個增強的效果,但前提就是必須要完全的恢復之後,我們就可以預期這個超補償期會出現。

 

事實上並非所有的訓練都是這麼完美的,如果,訓練拿捏得剛剛好的話,就會像是下圖中綠色的線條,訓練產生的疲勞會快速恢復,並且超補償現象也快速的出現,因此這個綠色的線條就是最完美的訓練曲線。

但是,通常都無法拿捏得非常準確,如果訓練得太輕鬆的話,就會像是下圖中藍色的線條,超補償的峰值比較低,表示訓練的效益比較差,但也還算是有練到有得到就是了,對一般人來說,這樣的訓練強度其實是合理的,因為不容易受傷,也達到有練有成長的目的,只要沒有時間壓力,慢慢累積,緩慢進步也就可以了,因此,這個藍色的線條,也就是所謂的”有練就有”。

不過,就訓練原理來說,最差的狀態是訓練量過重,那就會像是紅色的線條一樣,恢復期拖非常久身體才恢復到訓練前的基礎值而已,並且沒有出現訓練後的超補償狀態,這表示“有練等於沒練”。

 

接下來呢,我們剛剛提到最完美的訓練曲線,其訓練後的超補償狀態是很完美的,但是,其實一次超完美的曲線並不能造就一個奧運選手,必須要累積無數次才可以把體適能狀態一步一步提高,而其關鍵就是,每次都在超補償的最高點時,進行下一段的訓練,就像下圖所表示的情況,每個紅點都是上次訓練效益超補償的最高點,如果剛好每次都能在那個時間點都進行下一次訓練,那麼身體的體適能狀態就會像上樓梯一樣,一步一步往上昇。

 

反過來說,如果每次訓練的疲勞都還沒恢復之前就給予下一次的訓練,那麼選手的體適能狀態就會每下愈況,就像是下圖的往下走的那條鋸齒線(overtraining syndrome),這就不只是“有練等於沒練”了,根本就是越練越糟!

 

 

這也是監控訓練量與疲勞指標的目的,首先是為了要避免掉在身體疲勞的時候,就強加下一次的訓練刺激,其次,就是希望下一次的訓練時間,儘量可以逼近超補償的高峰點,才能得到最好的訓練效益。

 

那麼,在前面三篇文章中,我們已經提過過度訓練的心理與生理指標,並且利用生理指標中的安靜心率來判斷是否已經疲勞,此外,除了疲勞指標之外,我們在第三篇也說明了如何利用自覺費力係數來計算訓練量。這些指標其實都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好好的監控訓練的強度,好讓訓練在疲勞指數堆積到頂點之前,就可以立即休息,減量訓練或者改變訓練模式。不過,我們只提過了訓練量的統計方式,接下來的幾篇,會陸續教大家如何利用訓練量,去檢測訓練量是否太重,還可以預估接下來的訓練量的增加幅度是否合理,這樣一來大家都可以作出一套合適自己的訓練課表。

 

TOP